本报记者 咸文静
作为一个对运动几乎没什么天赋的人,我此前对棒球的认知,仅限于电视里一闪而过的挥棒画面。直到为采访做准备时翻查资料,才知道击球手安全跑回本垒即可得分的棒球,有“回家的运动”之称。
“回家的运动”,这五个字念在嘴里,总觉得格外温暖。尤其听完华旦班玛的故事后,更觉这寓意像为他量身定做。就像他母亲桑毛吉那句刻在他心里的话:“离开,是为了更好地回来。”十几年里,他从草原上懵懂接触棒球的少年,到走出家乡追逐梦想的运动员,再到握着双学位却毅然归乡的教练,终究用行动兑现了这份“回家”的承诺。
在华旦班玛眼里,棒球从不是单人的竞技,而是一群人的并肩。他总爱跟孩子们拆解赛场的分工:投手要像定海神针,用精准的球路稳住全局;捕手得是投手最默契的伙伴,哪怕是变化莫测的曲线球,也能稳稳接住;一垒手、二垒手、三垒手守好每一道关卡,游击手灵活补位,外野手盯着高空球奋力奔跑——每个位置都缺一不可,虽角色不同,却都在为同一个目标使劲。而这份“一个都不能少”的默契背后,是队员们抛开自我、眼里只有团队的坚守,这也是他从棒球里读懂的“团结”本义。
这份对团结的理解,不仅来自赛场,更来自他异地求学的日子。那些来自不同民族的温暖,像一束束光,让他明白“团结”从不是口号,而是摔倒时有人扶、困惑时有人帮的实在。也正因如此,他总跟孩子们说:“不用跟你们讲民族团结的大道理,只要站上球场,你们就会懂——少了任何一个队友,都赢不了比赛。”在他的棒球队里,这份“不用讲的团结”,正藏在每天的训练日常里。没人会刻意提起“民族”,只知道“他是我的队友”。
华旦班玛常说,棒球的“回家”,是跑回本垒的得分;而他想做的“回家”,是让不同民族的孩子聚在这片球场,找到比本垒更温暖的“家”。在这里,没有陌生的语言壁垒,没有不同的生活习惯隔阂,只有一起追着棒球跑的快乐,只有携手取得胜利时的欢呼——这份归属感,就是他想给孩子们的“家”。
如今,这“回家的运动”,不仅帮孩子们找到了梦想的方向,更让不同民族的少年们,在一次次传球、接球、互相鼓励里,找到了属于他们的“共同的家”。而他这个“回家的青年”,也在这份坚守里,把民族团结的故事,写进了每一次挥棒的力量里,写进了孩子们灿烂的笑容里,写在了草原永远晴朗的阳光下。
《青海日报》(2025年09月26日 第5版:青报观察)声明: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,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,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!